上市公司质量需向更高水平跃进
李华林
作为中国经济的“领头羊”,上市公司质量至关重要。提质先要瘦身,优先解决好主业不突出的问题,增强核心竞争力;必得健体,增加创新投入;还应放眼长远,讲究经营策略。提高上市公司质量非一朝一夕之事,需奋勇争先、久久为功,这既是形势所需,也必将功成事立。
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又迎重要举措。近日,证监会制定印发《推动提高上市公司质量三年行动方案(2022—2025)》,进一步巩固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工作成效,在新的起点上推动上市公司质量向更高水平跃进。
(相关资料图)
作为中国经济的“领头羊”,上市公司质量好坏至关重要。往小了说,关系到投资者投资回报,是资本市场投资价值的源泉;往大了说,关系到经济高质量发展成色,是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支柱所在。
一直以来,推动上市公司质量持续提高,给市场一个真实、合规、质优的上市公司,是监管工作的重中之重。自2020年12月始,证监会开展为期两年的公司治理专项行动,对上市公司治理状况进行“全面体检”,一大批显性问题得到解决。上市公司逐步从量变走向质变:数量迈过5000家大关,行业更新、规模更大、盈利更好、融资更平衡,服务国家战略不断提质增效。
上市公司体量越大,意味着承担的责任越重:投资者期待收获更丰厚的投资回报,资本市场需要上市公司扛起更多担当,中国经济要求上市公司引领希望……进一步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是接下来的当务之急。
提质先要瘦身,取舍得当是关键。企业谋发展,应优先解决好主业不突出、核心竞争力不强的问题,尤其是在内外部环境不确定性不稳定性加大之际,上市公司更要保持头脑清醒,围绕主业去枝留干、深耕细作。这两年,不少上市公司主动收缩战线、做强主业、逆势而上,成为资本市场的一抹亮色。与此相反的教训则很深刻,部分公司盲目铺摊子、上项目,导致主业空心化、脱实向虚,最终走向无奈退市的结局。
提质必得健体,创新投入不能少。创新是常谈常新、经久不衰的话题,但不能为了创新而创新。上市公司要进行有目的、有前瞻性和有质量的创新,在创新过程中摸透市场规律,坚持效益导向,保持研究思考,狠抓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难题,以科技创新、管理创新和业务模式创新增强发展后劲,真正靠创新推动经营业绩跃上新台阶。
提质当放眼长远,讲究经营策略。要充分认识经济和行业周期性,顺时应势安排发展战略和成长节奏。周期上行时,可以走得快一点;周期下行时,要走得稳一些。根据自身实际,综合考虑市场风向、公司战略、投资收益等,适度探索发展前景广阔、周期性不明显、自身具有资源优势的多元化产业,注重业务之间的对冲,避免企业因单一行业波动而陷入颠覆性风险。
提质还离不开良好市场环境的滋养,监管部门需把好“出入”两关。在入口端,持续优化发行上市条件,严控审核质量,加大对优质企业扶持力度;在出口端,巩固深化常态化退市机制,强化制度执行力度,坚决出清“空壳僵尸”和“害群之马”,努力形成优质企业越来越多、劣质企业越来越少、全体企业越来越好的发展格局。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上市公司质量的提高非一朝一夕之事,需要上市公司奋勇争先、久久为功,需要市场各方同频共振、齐心协力。对此,我们有信念、有信心,中国经济韧性强、潜力大、回旋余地足,拥有全球最齐全的产业体系和最广阔的统一市场,以及超过2亿人的最庞大投资者群体,这些都为资本市场健康发展和上市公司做优做强,提供了十足底气和坚实支撑。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既是形势所需,也将功成事立。
关键词: 上市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