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热文:当袜子傍上高科技
科技公司的创新视角总有些别致之处。这几年,许多公司不约而同地盯上了袜子。
(资料图)
有家名叫Heapsylon的企业开发了一款Sensoria智能袜子。该公司称,它可以存储和登记数据,帮助提高跑步效率,还可以测算并记录使用者的热量消耗情况。它的底部附有3个传感器,能够测量用户行走和跑步时的脚部压力情况。如果监测到用户把体重放到脚掌上,或者发力不平衡,袜子就会通过手机给出提示。
智能科技公司Slock也推出了一款“叫醒神器”。Slock智能袜子其实是一款穿在脚上的闹铃。它看起来就像一双袜套,采用无跟及露指设计,只不过额外配备了一个能够发出四档震动强度的马达。只要在APP上设置好闹钟,一到时间,袜子就会直接开始挠脚心,“暴力”治懒。
甚至美国流媒体播放平台奈飞公司(Netflix)也推出了一款可以感应身体反应的袜子DIY方案,其作用是当用户睡着时,自动暂停剧集。这款能够操控视频播放的智能袜子引发了广泛关注,并被认为“相当有创意”。不过遗憾的是,Netflix并未推出成品,只是推出了方案,只有动手能力较强的用户才能够自行制造。
除此以外,还有能够监测婴儿身体指标的看娃袜子、专门防止失智群体走失的定位袜子、可以预防糖尿病足的恒温袜子、可以根据场合改变颜色的心情袜子……
可穿戴设备商“钟意”袜子,听上去有些离谱,细琢磨也在情理之中。
可穿戴设备,顾名思义,就是可以直接穿戴在身上,并且通过软件支持、数据交互实现特定功能的便携式硬件。它始于2012年谷歌眼镜亮相,因此那一年也被业界称作“智能可穿戴设备元年”。当时就有行业媒体评论说,智能可穿戴设备将成为智能终端产业的下一个热点。
著名市场研究机构IDTechEx预测,至2025年,可穿戴设备行业的整体市值将逼近700亿美元。仅就智能袜子这个细分市场而言,目前还没有权威数据,但多家机构均认为,上升趋势明显,未来前景可期。
虽然只有10年发展历史,可穿戴设备依旧走出了一条明显的需求变化曲线。
在其诞生初期,作为一个新鲜玩意,可穿戴设备迫切需要解决的是市场开拓与培育的问题。因此,设计不仅要强调科技感,还要有足够的存在感,也就是佩戴起来要足够炫酷,让人一眼就能认出来。同时,从技术上说,最初的可穿戴设备基本上采用的是和手机类似的材质及技术原理,只是加上了传感器,因此,手表、手环、眼镜这种带有时尚属性、材质坚硬、技术改造难度又相对较低的物件自然成为最优选项。
如今,可穿戴设备已经走入寻常百姓家。作为一种“普通”的消费类电子产品,它已不再是科技达人的标识,反而开始向日用品方向靠拢。这意味着,可穿戴设备不需要再猛刷存在感,无感设计才是未来的发展方向。用苹果CEO蒂姆·库克的话说:“没有一个设备能说服一个不戴眼镜或者腕带的孩子去使用这个产品。”与其追求刻意佩戴,将日常生活必需品升级为智能产品反倒是更好的选择。这也是智能袜子崭露头角的根本原因。
除了用户核心需求的变化,技术的迭代与升级也是重要支撑。根据行业学术期刊《自然·电子》上的论文,可穿戴设备诞生初期曾面临一个巨大难题—如果设备中含有大量传感器阵列,其中一部分会互相干扰。研究人员最初的解决方案是开发自我纠错机制,通过使用自监督机器学习算法来识别并调整传感器错误。现在,更先进的解决方案已经成熟,那就是引入压阻纤维,即一种由不导电的热塑性聚合物构成,可以避免传感器之间互相干扰的纤维材料。这种材料可以融入传统的服装生产,织出来的面料触感柔软、延展性好、透气性也不错。
既然技术已经逐渐成熟,那么在袜子之后,衣服会是科技公司盯上的下一个目标吗?
答案或许依旧取决于存在感。
服装属于时尚产业,需要常变常新。仅就目前的行业架构来看,智能服装显然还做不到这一点。有业内人士表示,目前智能服装的研究重点仍在于“如何实现更贴合人体的设计方案,为穿戴者提供更自如、数据更密集的穿戴体验”,也就是仍处于专注技术本身的阶段,还没走到考虑时尚需求这一步。更何况,即便智能服装产业有朝一日能够与设计产业紧密结合,做到既聪明又时尚,也不一定能大规模推广。毕竟,流行趋势总是在变的。短期看,消费者也不可能买上一柜子智能服装,天天换着穿。
袜子不像衣服,不需要承载太多时尚的需求,要么被裤子盖住,要么被鞋子盖住—功能性需求属性较强,且能够完美消失在视线里,这或许是袜子走向智能的先天优势。 (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肖 瀚)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