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谈判余地” 美国两党争斗加剧债务上限困局
美国总统拜登定于9日在白宫与美国国会两党四位党团领袖讨论债务上限问题。根据美国消费者新闻与商业频道的消息,会面会在美国东部时间9日下午4点进行。不过,白宫新闻秘书让-皮埃尔8日表示,债务上限问题没有谈判余地。
耶伦连续两天发声 警告债务违约后果
(资料图)
随着美国债务违约的阴影日益逼近,美国财政部长耶伦7日和8日接连在美国媒体上亮相,警告国会两党,如果不能及时提高联邦政府债务上限,将给美国经济带来严重后果。上周,耶伦警告美国债务违约最早会在6月1日发生。
耶伦8日接受美国消费者新闻与商业频道采访时说,如果联邦政府债务上限未能提高、发生债务违约,拜登总统将不得不决定如何用财政部资源予以应对,届时会“有多种不同选项,但没有一项是好的,全是坏选项”。
美国财政部长 耶伦:每一位财政部长都知道,唯一能让美国的经济和金融系统保持良好状态的选项就是提高债务上限。
7日,耶伦在接受美国广播公司采访时警告称,如果国会未能就债务上限采取行动,可能引发“宪法危机”,并将使美国联邦政府的信誉受到质疑。
美国财政部长 耶伦:这是国会的工作,如果他们做不到这一点,我们将面临一场由我们自己制造的经济和金融灾难。
据知情人士披露,耶伦正与美国经济、金融领域多名企业高管“一对一”对话,解释联邦政府债务违约将给美国和全球经济造成的“灾难性”影响。
就在一周前,5月1日,耶伦在写给美国国会的信中就表示,美国最早将于6月1日突破债务上限,产生债务违约,鉴于当前的预测,国会必须尽快采取行动。
美国两党争斗加剧“债务上限”困局
所谓“债务上限”是美国国会为联邦政府设定的为履行已产生的支付义务而举债的最高额度。简单而言,债务上限可以理解为美国财政部的“信用卡额度”。而为了获取更高的“信用卡额度”,美国民主共和两党不断争斗,引发全球对于美债违约可能引发金融动荡的担忧。
那么,美国为什么屡屡陷入可能债务违约的窘境?“债务上限”危机又会对美国甚至世界产生多大的影响?
1990年,美国政府债务总额约为3.2万亿美元;2000年,这一数字增长至约5.62万亿美元;2010年,增至约13.56万亿美元;2020年,增至约27.74万亿美元。2023年1月19日,美国政府债务就触及了约31.4万亿美元的上限。美国财政部只能采取一些“非常规措施”勉强度日。
美债“野蛮生长”,问题也随之而来——欠钱越多,借款越多,自然利息也就越来越多,陷入恶性循环。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 刁大明:美国债台高筑、屡次出现债务危机的背后,是两党不负责任的财政政策以及政党轮替的周期导致的恶果。一方面,民主共和两党在财政问题上有着大相径庭的立场,共和党倾向于减税、民主党倾向于增加支出。两党这些的做法会导致美国联邦政府收入持续下降,但是支出不断扩大。面对这样不断扩大的财政赤字,美国联邦政府选择举债的方式来“寅吃卯粮”。因为所谓的美元霸权,美国联邦政府在举债方面就肆无忌惮、毫无控制,这就导致了现在债务高企的这样一个局面。
面对这样的局面,控制债务上限是必要的,但在美国政治极化氛围浓厚的背景下,债务上限问题早已成为“党争”工具。
共和党就借此推进自身议程。美国众议院4月26日通过共和党提出的一项法案,要求政府将今后10年的联邦财政开支削减4.5万亿美元,并取消部分清洁能源减税政策等。在此前提下,国会将批准把债务上限额度调高1.5万亿美元。而白宫方面则表示, 国会必须“干净利落”地提高债务上限而不附加任何条件。
参议院多数党领袖、民主党人舒默指责共和党的这一法案是要将美国推向债务违约。
参议院多数党领袖 民主党人 查克·舒默:这一法案可以被称为“美国违约法案”,事实就是这样,“美国违约法案”。
而共和党方面则指责拜登政府才是债务违约风险的罪魁祸首。
众议院多数党领袖 共和党人 史蒂夫·斯卡利斯:拜登总统把国家的信用卡给刷爆了,这就是债务上限的原因,这才是我们需要讨论的问题。
美联社评论称,在美国党争极化的时代,随着债务负担不断增加,债务上限逐渐演变为一种政治攻击手段。双方针锋相对,充斥着复杂的利益算计和政治博弈。
虽然从过往经验来看,两党在拖到最后一刻,会迫于多种压力,反复权衡利弊后,达成某种妥协。但“债务上限”危机频繁发生、债务规模不断扩大,将影响美国政府正常运转,包括占据财政支出大头的养老和医保资金发放,这将直接影响美国民众维持日常生活开销。
更重要的是,“债务上限”危机还将不断消磨美国政府信用和美债等美元资产价值,引发全球市场对美元和美国国债的信任危机,从而给全球经济格局带来显著冲击和深远影响。
保德信金融集团经济学家 拜登政府前经济顾问 达利普·辛格:债务上限危机是美国政治极化的标志之一,其他的重要经济体不会违约,他们甚至都不讨论违约,不考虑违约。美元霸权只是一个基于信任的网络,我们越来越将自己推向危险之地,距离债务违约越来越近,这是非常危险的,代价非常大。(央视新闻客户端)
关键词: